在中国的山西,有一座英雄塔、神仙塔,经历了47次地震,遭受了200余次炮火袭击,险遇无数次的雷击闪电,饱经风霜雨雪,威武霸气,巍然屹立千年。这座古塔,就是山西朔州应县木塔,大名鼎鼎,享誉世界。应县木塔,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法国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应县木塔,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应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名。商代时有个古应国,就在今朔州应县此处。应县,地处桑干河中游,大同盆地南端,恒山山脉南麓,恒山山脉是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唐朝末年,晋王李克用在应地筑金城县城。后唐时,以金城县置应州。至民国时,应州改名为应县。
中国的古塔源于佛教,来自印度的“宰堵坡”,中文的意思就是浮屠,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传统标志性建筑,经过演化成为一种新建筑类型。“塔”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由汉字的偏旁部首,加上梵文的音韵,意思就是埋藏佛家舍利子等的建筑。中国的古塔是以印度的佛塔为基础原型,结合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创造了独有的风格和式样,主要以楼阁形式为主。从早期的木塔到砖塔,再到后来的琉璃、岩石、灰砖、金属等多种材料的古塔,在我国保存下来的较大型古塔仍有2000多座。按照建筑特征一座古塔主要分为地宫、主体、塔刹三个部分。地宫,主要用途是珍藏舍利等佛家宝物;主体塔身,主要用途是供奉佛像,以及登临;塔刹,主要是表示尊严权威,以及装饰避雷等。由此,可以把古塔的主要作用归纳为佛教圣所、登高望远、侦察警戒、重要纪念、导航指引等。
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至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历经140年才陆续增建完成,遗存至今。据考证,应县木塔是辽代时期辽兴宗皇后萧挞里所建,名为佛宫寺“释迦塔”。萧挞里是应县人,辽兴宗耶律宗真皇后,辽道宗耶律洪基的母亲。萧挞里所在的契丹萧氏家族有“三王三后”,三王分别为陈王萧知足、萧挞里的父亲萧孝穆、齐王萧无曲;三后分别为自立皇太后的萧耨斤、萧耨斤的侄女道宗皇后萧观音和兴宗皇后萧挞里。这“三王三后”是应县木塔的供养人。自从辽清宁二年兴宗皇帝敕建佛宫寺释迦塔,得到历代皇朝尊崇。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北征驻跸佛宫寺释迦塔,御笔亲题,赐“峻极神工”匾。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明武宗皇帝朱厚照御笔亲题,赐“天下奇观”匾。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清乾隆皇帝下诏重建释迦塔,御笔亲题,赐“才德参天”匾。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存在超越了时空界限,成为人类文明的永恒灯塔。应县木塔,以精美绝伦的建筑美学独步天下,名扬四海,是佛祖释迦牟尼佛遗留给地球的最神秘的思想建筑的奇宝,是中国古代纯木结构建筑的生动教科书。这不仅是因为古塔的历史悠久和建筑精美,更要归功于近现代朱启今、梁思成、林微因等科学学术先驱们的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完整详细的实物测绘。特别是梁思成先生,1933年亲赴应县实地实物考察测绘木塔,并由林微因先生以通讯形式将历程记录下来,发表在《大公报》上,使应县木塔的威仪与神秘通过深情的“木塔家书”传遍世界。
应县木塔,正式名称是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佛宫寺是前塔后殿,木塔坐落于佛宫寺大殿前面院内。在佛宫寺山门处,因为佛宫寺入口殿堂的遮挡,只能看到木塔的上部。穿过山门,走过寺院入口大殿,进到前院,方能看到木塔的全貌。佛宫寺山门很独特,是建于清代的纯木结构的大牌坊。三门四柱,悬山顶,高楼额。楼阁阴阳两面均镶嵌一块横匾,长2米,宽0.5米,白框浅蓝色底黑字。正面为“浮图宝刹”,背面为“千仞玲珑”,为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应州知州傅金荣题书。紧接着山门是佛宫寺入口大殿。佛宫寺入口大殿,殿堂正中门楣上高悬蓝地金字横匾,雕刻“佛宫寺”三个大字。
梁思成等建筑学家勘察论证确定:释迦塔高67.31米,底部周长95.1米。纯木结构楼阁,主体木材为华北落叶松,斗拱木材为榆木,总用材量达万余立方米,共有木制构件10万余件,全塔总重约7400吨。应县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砍尽黄花松,建起应州塔”。整座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共九层结构楼阁。每层都由柱网层、铺作层、平坐层叠加组成。
应县木塔犹如历史画卷中的精彩剪影,在时空流转中迸发出沁人心脾的韵味。随着梁思成等科学家对古塔研究的深入,内在的建筑智慧和工艺奥秘更加令人叹为观止。应县木塔的科学构造把力学原理应用到了极致。初见木塔,你会看到外围24根回廊柱,均匀分布于八角形塔身周围。廊柱往里的墙中有24根外槽柱,再往里是8根内槽柱,也砌筑在墙中,形成了筒中筒结构,北宋《营造法式》称其为外槽内槽结构。总计56根立柱,形成了木塔第一层承重稳固的主体结构,以内槽和外槽柱为主体,外廊柱为辅,888集团官网入口外廊主要是为了保护厚厚的外槽墙。第二层以上没有设拓展的廊檐,塔身立柱变成了外层24根,内层8根,总计32根。虽然立柱有所减少,但在层与层之间增加了一个椼架结构环形斗拱,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环形的斗拱是以暗层的形式建造的,外观上看不到暗层,暗层被塔檐完全遮挡。五个明层的木塔,正好建造产生四个暗层,塔身实际便有九层。在立柱梁枋的交接处,有一个一层层探出的弓形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拱和斗合起来联合作用,叫斗拱。斗拱把塔身的重量均匀地分散在立柱上。这些椼架结构环形斗拱的作用巨大而又重要,斗拱在层与层之间就像是一道道紧箍咒,稳固塔身,防止塔身位移变形。应县木塔共建造了54种,240组,总计480个斗拱。站在塔外地面上,用仰视的视角观看环形斗拱最为震撼,一处处斗拱就像是一朵朵盛开的莲花,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由然而生。古人称之为“百尺莲开”。塔身内外壁之间错落有致的“悬栌骈凑,云薄万拱”斗拱和椼架梁柱系统,既体现出古典美学,又巧妙地借助众多小型构件消解了建筑物主体受力,保障了木塔的稳固性。此外,木塔双八角形叠套的形状设计,也加强了整体的稳定性,受力更均匀。塔顶铁刹的设计也是天机神意,塔刹用纯铁制造,由迎莲覆钵、相轮火焰、仰目宝瓶及宝珠等组成,中间有铁轴一根,插入梁架之内,周围连接铁链八条,沿塔的八角一直引入地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避雷设施。
应县木塔精巧的构造,禅心匠艺,传承不朽。塔里还有非常多的稀世文物,非常值得欣赏。珍藏的匾额、壁画、彩绘、楹联等,都彰显出木塔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塔上悬挂着48幅巨大的匾额,都是出自皇帝御赐和名家亲题。“释迦塔”匾额为金代遗物,长2.65米,宽1.7米。“天下奇观”匾额,是明武宗皇帝为庆祝应州之战大捷,登楼宴赏功臣,御笔亲题。“峻极神工”匾额,是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明成主率军出师宣化,得胜回京途中到应州,留下的对木塔的赞美。此匾额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重装。应县木塔共有彩塑像34尊,其中佛像12尊、菩萨像12尊、力士像8尊、菩萨奴像2尊。还有狮、象、马、大鹏、金翅鸟等神兽塑像。最为珍贵的是供奉着两颗佛牙舍利,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匾额数量为中国古塔楼阁之最,彩绘丰富,楹联较少。历史上,帝王将相、官员缙绅、文人墨客、佛门弟子为木塔挥毫泼墨,留下了不少赞美诗篇佳句。金朝著名文人元好问的《应州宝宫寺大殿》是一首赞美木塔的绝美诗词,“缥缈层檐凤翼张,南山相望郁苍苍。七重宝林围金界,十色雯华拥画梁。竭国想从辽盛日,阅人真是鲁灵光。请看孔释谁消长,林庙而今草又荒。”
战火洗礼,风雨侵蚀,岁月沧桑,应县木塔有些衰老,早已发生了倾斜,现在还在以每年2毫米的速度继续倾斜。为了保护木塔,现在仅最底层的一层对游客开放,其他各层禁止游客“上客”。欣赏木塔第二层以上各层内部的塑像、壁画、彩绘、楹联等,特别是内部建筑构造,还有古人凭栏远望北岳恒山,俯瞰桑干河的观感都无法实现了。游客只能在仔细观赏木塔第一层的内部和回廊外檐中注入无限的遐想。
与高大的空间和外廊柱相比,木塔第一层正门不大,显得很小。门上悬“千古观瞻”匾额,为乾隆六十一年时任应州知州章弘题书。正厅宽敞巨大,内部供奉一尊高11米的释迦牟尼佛坐像,为我国最大的室内泥塑像。面部丰满宽圆,神态亲切安祥,美丽端庄,高贵温婉。石绿色眉毛弯如新月,双目微启,鼻梁俊秀,眉间有白毫相,唇边有石绿色卷曲胡须,两耳垂肩。衣纹流畅,彩饰华丽。据说,塑像是按照辽国皇帝的相貌塑制。复梁式木架结构相搭构造成穹顶,呈八边形斗八藻井,对角线米。藻井内有繁复的菱形平闇和辽金彩画,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像笼罩其下,有一种神秘莫测之感,非常壮观。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顶部两侧的飞天飘逸精彩。门洞两侧墙壁上画有金刚、天王、弟子像。南北两门处画有“三王三后”供养人画像。资料记载,释迦塔的第二层供奉华严三圣和两位胁侍菩萨,第三层供奉四方佛,第四层供奉华严三圣、弟子和狮奴、象奴,第五层供奉卢遮那佛和八大菩萨。
应县珍贵稀有的古建筑不是只有木塔,梁思成先生称赞应县有三宝,一宝为佛宫寺释迦塔,另外两个宝贝是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和“披头散发石狮”,都是金代遗物,国宝一绝。净土寺距离佛宫寺仅有几百米远,游览参观释迦塔之后,可以抓紧时间游览净土寺。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以梁枋划为九格,形成九眼,每格中有“二龙戏珠”木质浮雕,共18条龙形图案,生动逼真,极尽华美。净土寺门口有一对披头散发的石狮子,造型独特,雕工精美,古今罕见。
木塔奇观举世雄,千年高耸傲苍穹。仰望古老的木塔,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叹古代建筑师的卓越才华和非凡智慧。应县木塔承载着千年的风雨沧桑,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与传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是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梁思成先生是世界著名的、中国顶极的建筑学家,先生深情热烈地赞美应县木塔,“朝圣般步入应县木塔,其壮丽雄浑令人心生敬畏,久久不能平息”,“好到令人叫绝,好到半天喘不过气”,“此塔无愧为举世无双的艺术杰作”。(配图 王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