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888集团网站

新闻资讯
地名中的经济烙印
发布时间:2025-08-26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地名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标识,它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海南,有一类地名遗留着浓重的经济活动印记,比如塔市、文市、花场、盐场……这些地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活态档案,见证了地方的历史变迁。

  市,888集团官网入口也可以称为集市,是指民众定期聚集、进行商品交易的活动形式,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普遍存在。在海南,有一些老百姓习惯称去镇墟为“去市”,这一个“市”,就是集市。“市”在海南是老百姓的口头地名,很多地方也演变为真实地名,比如文市乡、塔市村。

  塔市村位于海口市东北部沿海,此地的前身是一处集市。“塔”曾经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物,如今已经不存。关于塔市村的石塔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明代一个姓胡的道台,在此处建一座十一层的石塔,1967年石塔被毁;其二,元代时当地僧人僧无我在家乡建了一座塔,塔的名称为“雷顺塔”。

  如今,难以考究塔市因哪一座塔得名,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当地有远近闻名的古塔,塔下形成市集,地方久而久之得名“塔市”。

  塔市靠海,北面就是琼州海峡。塔市人靠海吃海,不少百姓以打鱼为生,渔民从海上打捞上来的海鲜常常供不应求,赶集之日尤为紧俏,生意格外兴隆,很多外地游客纷纷赶来,抢购海鲜或是吃上一顿海鲜大餐。如今,塔市街上商铺数量寥寥,看不到往昔的繁华景象,不过对于本地老百姓来说,大海就是一片宝藏,寻常人家划着小船,或是几家合有一条大船,耕海谋生,日子过得安稳惬意。

  文市乡原来是位于琼海市西南部的一个乡镇,2002年乡镇撤并时,并入了阳江镇,如今当地还有文市墟、文市村。文市旧称“牛市”,在民国初期只是一个乡村摊铺,当地耕牛多,后来逐渐发展为耕牛交易集市,地方因此称为“牛市”。1955年,此地设置乡镇,又置乡政府于此,地名也雅化为“文市”。

  文市是革命老区,如今在文市墟就有革命遗址。火烧文市炮楼遗址坐落于琼海市文市墟的文市小学院内。1931年,于乐会县文市墟修筑一座炮楼,并派驻一个民团中队驻守。该炮楼切断了阳江至中原的交通线,对乐四苏区造成严重威胁,周边百姓屡遭骚扰盘剥,苦不堪言。为拔除这一威胁,红三团决定发起行动。9月,红三团主力联合红色娘子军、赤卫队向炮楼发起进攻。红军与赤卫队采用挖地道的方式,将柴草运送至炮楼底部点燃,熊熊大火包围了炮楼。在烈焰炙烤下,团丁们被迫打出白旗,从炮楼走下向红军缴械投降,民团中队被全部俘获。

  场,有“场所”之意,也代表经济活动的场所。在海南,就有不少代表经济活动场所的“场”字地名。

  澄迈县福山镇有花场湾、花场河、花场村,“花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清光绪《澄迈县志》有相关记载:“花场市,旧名头昌,在那蓬都。”

  花场市的前身为站市,这是清康熙元年(1662年)时设立的墟市。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站市改称头昌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式改称花场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62年间,澄迈曾设立花场乡,后来撤销并入福山镇。

  花场原名“灰场”,是指烧制石灰售卖的场所。因海南话方言“灰”和“花”同音,故定名为“花场”。

  花场市曾是澄迈有名的贸易集市,因为紧邻花场湾,有通商港口,船舶可以通往岛内儋州、海口以及岛外广东、广西等地,因此集市成了商贾往来之地。因花场市在清代时一度繁华,故而澄迈县盛传“有福山先有花场”一说。花场村的老人回忆,靠海的花场村过去曾盛产珊瑚,珊瑚经灰场烧制成灰后售卖,过去有村民靠此谋生,地方也因此得名。

  盐场村所在的儋州地区制盐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代。据记载,福建莆田的谭姓盐工于唐末为躲避战乱迁居儋州,开创古法晒盐技艺,后来人群聚集,逐渐形成盐田村等制盐聚落。新州镇盐场村作为儋州北部湾沿岸的古村落,其历史与海南古代盐业发展密切相关,形成的方式也与盐田村相似,村民最初也制盐、卖盐,围绕制盐场所形成一个村落,而这一村落也直接以“盐场”来命名。

  盐场村虽小,历史上却曾经是儋县县公署驻地,1920年冬天,千年古城中和被焚毁后,儋县县衙临时搬到盐场村。民国《儋县志》有相关记载:“民国八、九年间,邓本殷据琼,称八属总指挥。初时,亦军民相安,奈日久弊生,苛捐杂税纷至沓来。琼民之受其敲吸者,不一而足。……儋县李县长治,因无兵保守,乘夜潜逃,遂至县城无主,人心惶惶。而各村……乘机借开水为名,如蚁附膻,愈集愈众,竟于九年八月十八、十九等日,焚毁全城三千户,死亡七八百人。”因古城中和被毁,丧失了行政功能,政府不得已将县公署搬至盐场村,时长半年。

  在海南,当作“驿铺”之意的“铺”常见于地名当中,比如海口市头铺村、北铺村。同时,区别于“驿铺”,当作“店铺、商铺”之意的“铺”也常见于地名当中,比如米铺村、铁铺村。

  米铺村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东郊,地处南渡江支流美舍河(古称河口河、学前水等)故道北侧,历史上曾是连接府城与外界的水路交通枢纽。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琼州府治迁至府城,随后府城的人口逐渐增多。南渡江与美舍河交汇,舟楫往来方便,水路交通方便,商船可通过美舍河直达米铺村,再由米铺村前往府城东门,商船运来的货物又可由东城门进入城内。

  随着府城人口的增多,所需粮食随之增长,米铺作为水路运输的主要交通枢纽,大米等货物需经此中转再运到府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卖米的地摊和店铺,后来又逐渐形成村落集市,人们便以“米铺”来给地方命名。直到民国之后,米铺村一带还是米铺集中地。

  如今,美舍河上舟楫已不能往来,运粮码头也不复存在,商场、农贸市场和居民楼代替了原先的米铺,不过“米铺”之名也一直在使用。

  儋州市东成镇铁铺村得名方式与米铺村有些相似。相传,铁铺村先祖来自广东高州,村民先是养鸭、卖鸭,因此将村落命名为“鸭铺”。后来,村民改做打铁、卖铁器的营生,村落因此被改称“铁铺”。